走进霍邱 新闻中心 党建中心 计生协会 禁毒园地 工青妇 民工维权 消费维权
网络举报投诉
招商引资 人力资源 在外创业 网上交流 返回首页
统计公报 首页 > 统计公报
霍邱县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公     报
2008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年初制定的经济发展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扩大内需、深入改革、加快调整、改善民生、努力克服特大雪灾和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国民经济仍保持快速增长、质量提高、活力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经济发展加快,综合实力增强。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02.2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5.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13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42.34亿元,增长27.5%;第三产业增加值32.77亿元,增长11.6%.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6.5:41.4:32.1,全县人均生产总值6291元,同比增长13.8%。
二、农业
农业丰收,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08年农村经济呈现出,粮食增产、养殖业增效、农民增收、特产养殖加快。农业产值和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的大好局面。粮食生产蝉联四年荣获全国先进县标兵。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9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种植业产值19.15亿元,同比增长10.8%,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34.3%.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17078公顷,同比扩大16645公顷,粮食总产138万吨,同比增长12.0%,油料总产45200吨,同比增长15.7%,棉花总产1167吨,同比增长49%,麻类总产737吨,同比下降66.6%。
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特色农业发展势头加快。2008年底全县共有龙头企业1家、省级1家、市级18家;农产品注册商标82个,认证绿色食品18个,无公害农产品12个,“三品”认证达32个,庆发工业园被旅游局批准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岔路、城西湖2.67公顷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通过验收。新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58个,总数已达165个,完成新农村建设示范项目40个。
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年末全县农机总动力达111.4万千瓦,同比增长14.4%,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143台,同比新增836台。小型拖拉机95248台,同比新增8469台。农用灌溉机械22751台,同比新增508台。联合收割机2006台,同比新增625台。小麦和水稻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分别达到86%和68%。
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新成就。临淮岗防洪堤和孟集电灌站改造等4项工程已经完成,城西湖3座大型排灌泵站改造、水门塘进水渠整治二期项目工程进展顺利,周集至薛集等5条行洪区安全撤退道路和龙潭、圈行等10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在实施,移民建房县级验收全面完成。沣西干渠中上段整治扎实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土石方860万方,水利兴修荣获全省先进单位、名列全市第一名。
年末农田有效浇灌面积已达108363公顷,同比增长3.2%,旱涝保收面积84009公顷,同比增长5.4%,机电浇灌面积60304公顷,同比增长6.9%,全年化肥施用量69504吨(折纯),同比下降8.6%,农村用电量19248万千瓦时,其中农业用电量6609万千瓦时,分别比上年增长29%和下降52.3%。
林业生产成效显著。全年完成林业总产值3.5亿元,同比增长17%,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为6.3%,当年造林面积497公顷,同比增长17.2%,四旁植树745万株,同比增长1.6%。林业生产多项工作争先进位,造林面积造林质量在全市领先,林业产值跨入全省十强县行列。绿色长廊工程连续三年被省绿化委授予“精品路段一等奖”;集体造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做法在全省及全国推广;配套改革工作走在全省前列;退耕还林质量通过财政部、林业局验收,退耕还林面积保存率、林权证发放率、建档率、管护率实现四个百分之百。
畜牧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26.58亿元,同比增长5.2%,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为47.6%。全年生猪饲养量189.8万头,同比增长7.2%,出栏120.4万头,同比增长7.4.%,肉类总产量140万吨,同比增长7.0%,家禽饲养量2425万只,同比增长9.7%,禽蛋总产量4.93万吨,同比增长8.7%。
农村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规模养殖长足发展。全县已成立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50个,注册“笨牌”“霍邱麻黄”等畜禽产品商标9个,认证无公害畜禽产品3个,绿色产品1个,其中“笨牌”已列为全省著名品牌。全县已发展规模饲养场(小区)986
个,其中新建万头猪场4个,规模饲养比重已达60%。
渔业生产狠抓结构调整,经济效益持续提高。全年实现渔业产值5.37亿元,同比增长7.0%,占农业总产值比重9.6%。水产品总产量7万吨,同比增长6.4%,其中名特优产品3万吨。水产养殖面积1.77万公顷。投入鱼种4亿尾,人工繁殖鱼苗5.5亿尾,网箱养殖黄鳝等1万多箱。
水产基地建设进展顺利。省级水产标准化示范基地不断扩大,列入省级的西湖围网标准化示范基地连续2年通过省级复验。城西湖1万公顷水面被命名为省级优质水产品示范生产基地。
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年初我县组成宣讲团,深入农村宣传1号文件精神和各项惠农政策,及时兑现粮食直补、水稻良种补贴、农机补贴资金3.6亿元,人均受益257元。
三、工业和电力业
工业生产持续强劲发展。全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78.4亿元,同比增长54.8%,增加值31.43亿元,同比增长41.7%,产销率达98.6%。
2008年底全县规模工业已达100家比去年增加20家,其中亿元企业已发展到20家,新增5家,超10亿元的企业集团1家,超20亿元的企业集团1家;纳税超亿元企业2家,超千万元企业12家,新增3家。积极推进市钢铁产业“双百亿”工程,铁矿开发新增投资11亿元,已生产铁粉210万吨,大昌集团100万吨球墨铸造项目环评报告已获环保部批准。大昌集团被列为“安徽省民营企业100强”,排序第五位。“金田花”牌一级大豆油荣获“安徽省名牌产品”称号,“庆发湖”被评为“安徽省著名商标”。
矿业开发步伐加快。年底止已入驻企业16家,其中矿山企业12家,即将入驻的5家,其中矿山企业2家,已入驻企业计划投资70亿元。
中小企业和乡镇工业稳步发展。全县小中型企业年底已达4829家,营业收入81亿元,实现税金2.85亿元,资产总额已达47亿元。重点建设项目进展加快,全县乡镇工业重点新、扩、技改造投资项目共112个,其中:在建技改项目12个,重点新建项目56个。年底已完成投资7.2亿元。
供电业以“创一流供电企业”为主线,取得了优异成绩。全年实现供电量74148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6.8%,售电量70292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8.0%,其中:工业用电48156万千瓦时,同比增长20.2%。年底通电面已达100%。电力建设李楼、环山2座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正在实施,周集、孟集、城北3座110千伏变电所和马店220千伏输变电扩建工程即将开工建设。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5.3亿元,同比增长51%,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6.65亿元,同比增长10.1%,房地产开发投资3.06亿元,同比增长19.9%。
建筑业完成总产值9.16亿元,同比增长10.1%,竣工产值完成了7.79亿元,同比增长11.7%, 2008年共有新资质三级及其以上建筑企业25家。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城区道路框架不断完善,2008年城乡建设共投资16亿元,其中城区建设投资6亿元,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其中当年规划的城区“新建卧阳路、改造东湖路、维修西湖路、人民路”等重点建设项目已经全面竣工。工业项目区建设完成了经六路、工业二路的测量工作,完成了纬四路、创业园东、西路。住宅工程全面启动,已完成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民生工程完成了安置房建设1.44万平方米。城区自来水管网入户改造已达1.6万户,并改造了姚李、长集2个专业自来水厂。
城区市容管理不断加强,按照“集中整治、分散管理、重点突出、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先后开展6次整治,依法拆除违法占道棚亭183处、取缔流动摊点1300多个,已规划规模摊位经营区2700平方米。
五、商贸和旅游业
消费品市场繁荣兴旺,全年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7亿元,同比增长22.1%,其中县及县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4.11亿元,同比增长29.1%,县以下实现22.9亿元,同比增长18.1%,在消费品零售额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5.18亿元,同比增长41.6%,限额以下及个体户实现25.14亿元,同比增长6.2%,住宿和餐饮业实现4亿元,同比增长34.9%。城乡人均消费水平已达2277元,同比增长38.8%。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历时三年已建成“农家店”218家,并验收达标覆盖了32个乡镇19%的行政村,被省政府授予“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工作先进集体。
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8916万美元,同比增长34.4%,外贸出口创汇(海关)9767万美元,同比增长35.6%。总量居全省第四位。实现招商引资15.7亿元,同比增长35.1%。其中利用省外资金13.37亿元,同比增长42.8%,引进外资1080万美元,同比增长8.5倍。新建各类招商引资项目120个,其中投资超千万元项目32个,全年列入省“861”“568”项目38个,共争取8大类项目242个,到位资金6.8亿元。
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持续发展。年底全县共有个体工商户15642户,注册资金11439万元,从业人员34412人,共有私营企业923户,注册资金82619万元,从业人员8980人。
旅游业平稳发展。全年共接待游客3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亿元。
积极推进风景区建设,2008年底临淮岗风景区已经完成规划工作,部分景区建设正在进行施工。
六、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政收入创历史新高,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完成财政收入7.05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3.44亿元,同比增长48.5%。财政收入形势凸显四大特点:一是总量大,收入总量连跨5亿、6亿、7亿三大台阶首次突破7亿元大关,总量居全省61个县市第17位,增量为全市首位,二是增幅高,增幅为全省61个县市第1位,三是质量好,税收收入完成6.49亿元,同比增长93.3%,上升39.9个百分点,四是结构优,纳税大户贡献突出,全县前30名重点纳税企业入库税收5.19亿元,占全县税收收入库存总量81.7%,同比增长107.3%。全县入库税收超千万元的企业12家,超百万元企业30家。
财政支出按照“保工资、保稳定、保运转”的科学安排,全年财政支出17.57亿元,同比增长51.9%,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卫生、农林水事业和社保投入。教育支出比同期增长33.3%,医疗卫生支出增长75%,农林水支出增长146%,社保和就业支出增长39.6%。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0.20亿元,比年初净增19.17亿元,同比增长31.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5.12亿元,比年初净增10.22亿元,同比增长22.8%。年末贷款余额35.72亿元,比年初净增1.69亿元,同比增长5.0%,年末现金投放余额194.79亿元,比年初净增9.68亿元,同比增长5.22%。
保险业快速增长。全年保费收入23809万元,同比增长32.6%,其中:人寿保险保费收入21298万元,同比增长36.9%;财产保险收入2511万元,同比增长4.66%,赔付分别为4250万元和203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92.3%和63.8%。
人寿保险公司2008年创下全省保费收入第一,短险第一业绩。
七、交通、邮政电信业
交通、邮政电信业保持长足发展。年末全县有各种路面公路2978公里,比上年增加296公里。其中:国道107公里,省道85公里,县道575公里,乡道860公里,村道1351公里。
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890万人,客运周转量44500万人公里,同比分别增长10.5%和10.6%,完成公路货运量740万吨,货运周转量59200万吨公里,同比分别增长14.8%和14.9%。
年末全县拥有各类型汽车22724辆,比上年增加2502辆,其中大小客车5100辆,同比增加412辆,大小货车10970辆,同比增加1572辆,农用车6642辆,同比增加506辆。
交通建设完成了姚李关山路、洪集东岳路新建、湖心路和小山至茶庵路改造、曾王桥和洪堰桥重建已经完成;阜六高速公路阜周段复工建设;阜六铁路已获省发改委批准,即将开工建设;城西湖大桥及连接线项目已通过专家评审。村村通工程423.8公里,95%开标项目已进入施工阶段。
邮政、电信、移动、联通全年完成业务总量28509万元,同比增长12.6%。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12384户,同比增长3.6%,本地电话年末用户200800户,同比增长13.9%,其中乡村电话用户156189户,同比增长12.5%。全县共有基站179个。
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电信部门投资2500万元,新建了C网基站11个,完成了164个点“光进铜退”工作,实现村村通宽带工程。联通部门投资3600万元,新建城关、沈台等24个CSM基站,9个C网基站、铺建和改造光纤线路150多公里。移动综合楼已于2008年底竣工投入使用。
八、文化教育、广电业
文化、教育、广电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文化事业以新农村文化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推动文化兴县的指导思想,文化事业取得丰硕成果。年末全县有放影机构51个,艺术表演团体4个,乡镇文化站32个、县文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创作组各1个。图书馆藏书13.5万册。新建农家书屋48处。
全年文艺创作12篇,其中有2篇在省以上杂志上转载。有2篇获省二等奖和1篇优秀作品奖。全年共创作歌曲、舞蹈、小品、文学作品、剪纸等200余篇(件)其中舞蹈获省1、2等奖,市2、3等奖,2名歌手分别获省3等奖。农村电影“2131”工程放映8160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支中心建成投运。柳编工艺被列为全省第二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8年末全县有普通中学87所,当年招生28503人,在校学生89507人,毕业生29576人,小学410所,在校学生100671人,普通中专1所,在校学生858人,职业高中4所,在校学生9386人,幼儿园55所,在校幼儿16379人,特教1所在校学生148人,另有成人中小学32所,在校学生27413人,职业技术培训32所在校学生2142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08%;初中学龄入学率为99.98%;小学和初中普及率分别为99.94%和98.47%。全县高考报名人数8361人,比上年增加499人,同比增长6%,高考达线5748人,总达线率为69%,被各级各类普通高校录取的考生3198人,录取率为56%。全年高中阶段招生9963人,其中普高6541人,中职招生3422人,位居全市前列。
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2008年对6517名中职学生发放助学金520万元,发放贫困寄宿生生活费171万元。拨付农村义务教育免杂费补助6078万元。
教育建设和危改工程快速推进。2008年利用开发银行贷款757万元,安排项目39个,新建校舍15033㎡,改造D级危房12500㎡。农村寄宿制改造投入资金1080万元,新建8所农村初中改造工程,建设面积15080㎡。由合肥宁安通信有限公司与我县合作创办的1所民营学校计划投资7500万元,建筑面积6.2万㎡,已到位资金4000万元,一期工程39063㎡正在实施。
广电业年末有广播电台、中波台、有线电视台、微波中继站各1个、电视差转台3个,卫星电视接收站114个,调频发射台、乡镇广播站。通广播乡镇分别为32个,通广播村680个通播率为100%,电视覆盖人口为95%。
2008年霍邱台在市电视台发稿320条,在省电视台发稿75条,仍保持全市领先位次。
广播电视“村村通”民生工程,涉及12个乡镇758个自然村已顺利竣工。投资868万元的广电中心大楼年底主体工程已经完工。
九、科技、体育、医疗卫生
科技工作取得新成就。2008年户胡星鑫化工厂“氯甲醚工艺创新”获市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大昌选矿工艺技术”研究获市政府三等奖;安徽开发矿业有限公司“李楼铁矿水文地质研究成果”通过省级成果鉴定。新产品:乌龙镇王谋才的“851”猕猴桃被省新品种命名协会正式定名为“金黄后”;水产专家大院的鳝苗繁育通过省级新品种鉴定。神虹变压器有限公司和大昌矿业集团公司重新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我县2008年10月在市第二届运动会上参加了田径等9个大项共获金牌64枚,居全市之首;田径等5个单项团体第一、女篮等三个单项团体第二、乒乓球团体第三,实现了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团体总分、单项团体四个第一,为历史最好成绩。
医疗卫生事业健康运行。年末全县有各类医疗机构41所,其中县医院3所、中心卫生院6所、乡镇卫生院26所,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全管中心、保健所、麻风病院各1所,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分别为523人和359人,有实用病床2079张,每万人拥有病床12.79张。另有农村卫生室679个,乡村医生2043人。
疾病防治成效明显。2008年成功阻击了手足口病疫情,全县无死亡病例、无聚集性病例、无爆发疫情发生。城乡特困医疗救助2.2万人;226名重大传染病患者得到医治。完成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202例。
新农合工作持续推进。2008年全县参合人数已达114.73万人,参加率为88.7%;同比增长6.5%,筹资总额10323万元,其中农民个人筹资1147万元,三级财政补助9176万元,当年累计支出8702万元,占当年基金总额84.3%,受益82759人次,受益率为7.2%。
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工作有序进行。年底12所乡镇卫生院85个村卫生室和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基本完成。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2008年末全县总人口1625290人,比上年净增23158人,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为90.22%。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县全部职工工资总额60842万元,同比增长15.2%,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17367元,同比增长17.0%。其中在岗职工工资总额58664万元,同比增长14.8%,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0990元,同比增长15.7%。农民人均纯收入3689元,同比增长1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97元,同比增长28.2%。
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2008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379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130人;“4050”再就业472人;城镇失业率在3.5%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19334人。失业保险参加人数31300人,新增1100人;农民工参保人数900人;全年支出200万元;其中发放失业保险金164万元。
社保工作扎实推进。全县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5万人(不含机关事业单位7100人),申报参保单位328家。征缴养老保险金6051万元,共发放养老金6629万元。全县5850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和959名遗属,足额发放了养老金和遗属补助,对1129名未参保集体企业达到退休年龄人员的低保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年底全县已有5788名企业退休人员进入社区管理,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已达98.7%,进社区率86.0%。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达2.2万人,基金累计1742万元,新增参保人数903人,征缴保金454万元,发放人数414人发放保险金14万元。
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工作迈上新台阶。2008年底城镇职工参加医保人数已达4.42万人,新增参保人数3200人,征收医保基金4500万元,征缴率在97%以上,全年参保职工共发生住院、慢性病常年门诊6000余人,支付医疗费3907万元。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已达10.4万人,新增5.7万人,全县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5837人,其中农民参保3384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9200人,新增6000人。
扶贫工作实施整体推进取得了一定效果。2008年全县共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重点村36个,减少贫困人口2万人,实施“雨露计划”转移培训劳动力300人,进村科技培训5万人次,建设扶贫水泥路13.5公里,砂石路77.6公里,建设水利设施30处。
稳妥开展农村和城镇居民低保工作。全年审批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低于860元的农村低保对象21679户51319人,发放低保款2838.4万元。城镇居民月人均收入低于175元以下的低保对象11169户14619人,发放低保款2210万元。稳固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全县农村共有五保对象15494人,补助资金1874万元,并兴建五保住房418户,其中五保老人之家30处,265间。投资483万元改扩建敬老院5所。
十一、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
2008年年初我县遭受建国以来罕见的特大暴雪,全县上下众志成城积极应对,县及时成立了抗雪防冻救灾指挥部,下拨救灾款744.5万元,重建雪灾倒房924间,维修雪灾损坏房屋2550间,确保灾民住房不出问题,全县没有因雪灾冻坏和饿坏人现象发生。
积极发动捐赠支灾。今年5月四川发生特大地震,我县积极开展向地震灾区捐赠活动,全县人民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1011万元。
安全生产形势逐年好转。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138起,同比下降18%,死亡53人,同比下降12%,受伤167人,同比下降26%,直接经济损失310万元,同比下降18%,实现了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经济损失“四个下降”。
环保工作进一步加强。县设有环境监查大队和监测站各1个;垃圾填埋场4处;城区污水处理场2008年底已建成运行,日处理能力2万吨。创建生态家园示点,申报6个生态示范村,其中省级1个。
节能减排工作初见成效。当年安排16个污染减排项目,其中奔盛公司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实现治理已通过省级环保部门验收。全县2008年COD减排量为263吨,SO2减排量为300吨。
不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严格防控“十五小”死灰复燃,集中开展秸秆禁烧,重点整治投控集中、污染严重的企业。
圆满完成********次污染源普查工作,普查对象共6880家。
二〇〇九年三月三十日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其增加值为现行价,增长速度用可比价计算。


霍邱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 计 公 报
2007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改革开放、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拼博、开拓前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斐然。经济增长势头强劲、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丰收、工业迈入高速发展、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财税收入大幅增长、市场繁荣、招商引资成效明显、骨干企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社会和谐、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一  综合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0.77亿元,同比增长16.6%,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26.51亿元,第二产业26.18亿元,第三产业28.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9%、33.1%和13.1%。三产构成比重为32.8:32.4:34.8,其中二产构成比重上升3.5个百分点,二产中工业占GDP比重达25.1%,同比提高4.4个百分点,增幅达44.3%,比去年同期提高25.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对GDP的贡献率达53.1%,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5041元,同比增加1005元。
二 农业
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1号和省委7号文件精神,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第一举措,农村发展形势一派大好,农业生产总值和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粮食四年获得大丰收.连续三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受到省政府通报嘉奖。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3.6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9.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2%和2.7%,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为36.1%。粮食种植面积200433公顷,比上年扩大14259公顷,粮食总产146.53万吨,同比增长22.6%,棉花总产791吨,同比增长67.2%,油料总产45471吨,同比下降1.4%,麻类总产929吨,同比下降25.6%。
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推进。2007年实施了农业产业化“1135”强龙工程,全县龙头企业已发展到50家,比上年新增4家,其中:省级1家,市级8家,县级14家。
农产品品牌创建不断提升,2007年新注册农产品商标5个,认证绿色食品7个,有机食品2个并有17个绿色食品已申报至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待批。庆发集团再次被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名列全省出口创汇百强企业第一名,华安达公司被评为全国第四批“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规模不断增加。2007年全县已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28个,比上年新增28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86个,带动近10万农户从事特色优质农业生产。
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年末全县农机总动力达97.4万千瓦,同比增长6.7%,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307台,同比新增407台,小型拖拉机86779台,同比新增9854台,农用排灌机械22243台,同比新增997台,联合收割机1581台,同比新增461台,农用运输车6136辆,同比新增451台。全县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产已达85%,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新成就。行蓄洪区移民建房二期工程已经完成,三期正在扫尾,城西湖大堤加固、何家圩处理、汪临段河道疏浚、候家圩护堤加固、砖店大桥、水门塘进水渠整治、滨河景观带和行蓄洪区安全建设60公里撤退道路建设工程正在实施,宋店电灌站建设工程已经开工,史河总干渠放水建筑物加固基本完成。全年共新建、扩建塘坝261处,修复水毁工程138处,加固堤坊76公里,渠道清淤277公里,小水库除险加固18座,完成土石方910万方。水务部门全年组织引、提水7亿方,确保全县11.2万公顷水稻的栽插。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也达10.5万公顷,旱涝保收面积7.97万公顷,机电灌溉面积5.64万公顷,机耕面积11.34万公顷,同比分别增长15.3%、3.27%、9.1%和10.8%。全年化肥施用量7.61万吨,比上年增加0.2万吨。
林业生产成效显著。全年完成林业总值2.9亿元,同比增长68.3%,占农业总产值比重5.4%,全年完成人工造林775公顷,同比增长162%,居全市之首,其中退耕还林、荒山荒地造林173公顷,建设绿色长廓84.8公里,农田林网666公顷,义务植树335万株,四旁植树734万株。森林覆盖率为11.2%。绿色长廊建设受到省绿化委通报表彰。
畜牧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25.83亿元,同比增长6.7%,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为48.2%。全年生猪饲养量228.6万头,出栏量160.7万头,同比分别增长7.1%和5.3%。肉类总产19.15万吨,同比增长5%,其中猪肉产量13.3万吨,同比增长5%。家禽饲养量3036万只,出栏2367万只,同比分别下降2.1%和7.4%,禽蛋总产量6.24万吨,同比增长9%.大牲畜饲养量9万头,同比增长9%,山羊饲养量39.5万只,出栏27.5万只,同比分别增长8.5%和9.9%。
规模养殖和良种化比重明显提高。2007年新增规模畜禽饲养场(小区)600个,引进和繁育良种猪5000余头,良种禽3万套、畜牧业生产为全省第一,我县母猪保险试点的经验在全省交流。
渔业生产继续实施“渔业富民行动”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名特优产品,逐步向水产强县跨越。全年实现渔业产值5.4亿元,同比增长5.7%,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为10%,水产品总产7.37万吨,投入鱼种3亿尾,繁殖鱼苗5.5亿尾,同比增长8.1%。其中名特优产量3.2万吨,同比增长13%。
实施健康养殖和规模养殖工程。依托我县城西湖和城东湖两大水面无公害养殖区,在被认定的新蓼牌黑鱼、草鱼、青(沣)虾、望湖牌鳙鱼、银鱼类等5个无公害优质水产品基础上提升标准化健康养殖水平,并积极推动水产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建设,年末已达10.7万公顷。2007年我县申报的5种产品,已被绿色产品认证中心评为绿色新产品。规模养殖取得明显成效,全县围网养殖面积已达2000公顷,栏网面积4000公顷,网箱养殖13万箱,优质水生植物种植4000公顷。
2007年我县水稻生产被农业部列为全国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县,农业综合执法规范管理示范县:“畜牧富民”“渔业富民”“农机富民”“小麦高产攻关”,被评为全省先进县,蔬菜生产全省位于10强县。
三 工业和电力
工业强劲增长,效益同步提高,2007年全县规模工业已达80家,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50.15亿元,同比增长74.6%,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36个百分点。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6.28亿元,同比增长57.5%,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2.5个百分点。工业产销率达98.5%,比去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在规模工业增加值中其中重工业11.5亿元,同比增长67.5%,轻工业增加值4.76亿元,同比增长34.2%。全年实现利税总额9.63亿元,同比增长196%,实现利润总额6.65亿元,同比增长266.5%。全县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36%。
铁矿开发已成为我县经济增长的支柱,我县铁矿通过近几年的开发已初具规模,入驻我县的7家矿业中,大昌、诺普、金安、开发矿业4家企业均为省“861”市“568”重点项目,已相继建成投产,全年铁矿开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5亿元,采选矿634万吨,生产铁精粉161万吨,实现工业产值18.4亿元。
目前我县亿元工业企业已发展到15家,其中超10亿元的企业集团2家,纳税超千万元的企业9家。
全年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29.46亿元,同比增长8%,实现营业收入  86. 2亿元,同比增长8%,实现利润8.3亿元,同比增长7.9%,出口产品交货值11.1亿元,同比增长10%。
2007年新上规模项目24个,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14个,500-1000万元的3个,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2亿元,规模以下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30万元,同比增长42.3%,年底我县乡镇规模工业企业总数已发展到58家,其中1000-5000万元企业21家,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6家,超亿元的企业4家。分别是:庆华集团、华安达、钱楼铸有限公司、乐民米业有限公司。
2007年我县中小企业再次跨入全省20强,位居全省第10位蝉联六安市两个“唯一”,即唯一一家被评为省先进单位的县;唯一一家“全国乡镇企业信息直报点”县。大昌集团,蓝博旺公司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临水牌临水坊白酒荣获“安徽名牌产品”。
电力发展持续推进。全年供电量63495万千瓦时,售电量59546万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30.4%和31.4%,其中照明用电14419万千瓦时,农业用电2255万千瓦时,工业用电40077万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9.46%、34.7%和72.1%。年底通电面、通电乡、通电村、通电户均为100%。
电力建设:马店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及城区低压线路改造已全面完成,矿区重点企业基本实现双回路供电。
四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大幅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18亿元,同比增长49.1%,其中工业项目投资13.6亿元,同比增长61.43%;城镇项目投资16.75亿元,同比增长50.12%/;农村投资6.04亿元,同比增长65.75%;房地产开发投资2.04亿元,同比增长50.76%;农村个体投资2.35亿元,同比增长15.43%。
建筑业具有新资质企业24家,新增3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07亿元,同比增长37.5%,全年房屋建筑面积为909190平方米,同比增长46%,房屋竣工面积793404平方米,同比增长41.1%。
2007年扎实开展“建设年”活动,城镇建设规模持续扩张,形象不断提升。全年城区建设投资4亿元,完成房屋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集镇建设竣工面积达20万平方米。
2007年对城区路网等8项规划,周集等5个乡镇规划修编和全县680个行政村村庄布点规划全面完成:城区重点实施了南环西路、双湖东路、玉泉东路建设和光明大道南段改造工程,对蓼城路、公园路城区主干道路面维修,蓼城新街区建设开始启动、县一中北侧、望塔市场东侧排水渠清淤治理全面完成;污水处理厂开始建设,2007年底城镇化水平已达31.2%。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镇示范项目完成投资2480万元。
城区自来水改造工程已铺设管道31000米,完成到户改造1750户。二水厂日供水规模为4万吨,水质符合规定饮用水标准。
五 商贸和旅游业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0.3亿元,同比增长16%,城乡人均消费水平为1891元,同比增长13.9%。从城乡看,县城消费品零售额10.93亿元,同比增长24.6%,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9.37亿元,同比增长11.7%。在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限额以上企业零售3.66亿元。同比增长30.9%。限额以下企业及个体户零售21.45亿元,同比增长13.7%。住宿和餐饮业实现2.97亿元,同比增长19.1%。2007年我县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市位居第一。
个体和私营商业企业持续发展,年底全县有个体工商户21860户,从业人员59017人,比上年新增1505户4420人。私营企业704户,从业人员9313人,比上年新增117户1765人。
“农家店”建设进展顺利。2007年在我县登记的试点企业共9家,其中:申报“农家店”验收的试点企业7家,全县新建或改造“农家店”91家。
外贸出口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外贸出口总额7204万美元,同比增长1.4%,利用境外资金117万美元,同比下降82.5%,利用省外资金9.3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2.9%,利用县外资金11.6亿元,同比增长33.3%,在出口总额中我县超100万美元的企业9家,其中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3家,分别为庆华柳编集团有限公司,华安达贸易有限公司,庆华强发贸易有限公司。
旅游业日趋看好,2007年共接待入境游客402人次,同比增长30.5%,接待国内游客21.5万人次,同比增长32%,旅游业总收入1.3亿元,同比增长18.2%。
六 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收入4.1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31亿元,同比增长33.3%。在财政收入地税收入创历史新高,全年国税收入1.9亿元,同比增长67.6%,地税收入1.45亿元,同比增长35.4%,税收对财政的贡献率达90.2%,拉动财政收入增长40.6个百分点,在税收中其中采掘业尤为显著,全年实现税收1.38亿元,同比增长2.16倍,占国地税收入比重为41%,比同期上升21.3个百分点,采掘业税收对税收增长的贡献率已达82.1%,对财政增长的贡献率达74%,拉动财政增长33.3个百分点。
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侧重农业、社保和教育的投入,全年财政支出11.57亿元,同比增长42.5%,其中农林牧支出1.6亿元,同比增长1.4倍,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0.96亿元,同比增长1.55倍,教育支出3.8亿元,同比增长38.2%。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发放工作连续两次荣获全省一等奖。
2007年金融部门继续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运行平稳。存款、贷款、投放、回笼均比同期有所增加。年末各项存款余额63.53亿元,同比增长18.5%,比年初净增9.92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46.84亿元,同比增长15.4%,比年初净增6.2亿元,年末贷款余额35.83亿元,同比增长7.8%,比年初净增2.58亿元,年末现金支出185.11亿元,同比增长16.4%,比年初净增26.07亿元,年末现金收入182.46亿元,同比增长16.0%,比年初净增25.2亿元。
保险业务持续发展。全年保费业务收入17959万元,同比增长17.7%,其中:人寿保险保费收入15560万元,同比增长16.5%。财产保险保费收入2399万元,同比增长24.1%,赔付分别为2210万元和124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71.3%和0.37%
人寿保险公司2007年在保费收入、新单保费收入、中介业务保费收入、短险保费收入四个方面夺取全省第一,十年期新单保费收入卡式业务保费收入为全省第二,并被省授予安徽国寿超亿元县光荣称号。财产保险公司加大了网点建设,2007年新增龙潭、户胡两个网点并更换了VPN线路。
七 交通、邮电业
交通运输平稳发展。年末全县有各类路面2682公里,其中,国道107公里,省道85公里,县道551公里,乡道781公里,村道1157公里。
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805万人,客运周转量40250万人公里,同比分别增长10%和9.9%,完成公路货运量644万吨,货运周转量51520万吨公里,同比分别增长15%和14.8%,完成水运货运量90万吨,同比增长50%。
年末全县拥有各类汽车20240辆,比上年增加3568辆,其中大客车488辆,新增47辆,大货车5312辆,新增854辆,小客车及轿车4200辆,新增493辆、小货车4086辆,新增926辆,农用车6136辆,新增1269辆。油灌车18辆减少4辆。
交通建设:完成了张集和黄泥河桥新建,隐贤桥重建,军台大桥维修,我县申报的“村村通”工程计划158条,313公里。年底前已完成招标278.9公里,铺筑混凝土路面165.1公里,合六叶高速公路已竣工通车,霍众路全线贯通。
邮政、电信、移动、联通全年完成业务总量25319万元,同比增长14.1%。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470647户,其中城镇电话用户174977户,同比分别比上年新增58096户和18502户。
八 文化、教育、广电业
文化、教育、广电事业健康发展。文化事业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年末全县有放影机构53个,艺术表演团体4个,文化站32个,剧场、县文馆、文物馆、图书馆、创作组各1个。图书馆藏书13万册。
加大文化产业的投入,2007年县财政投入30万元,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组织26个放影队深入全县32个乡镇巡回放映4634场次。
抓创作,努力推动艺术生产。全年共创作歌曲文学、舞蹈作品66篇(件),获市1、2等奖各1个,三等奖8个,县文化局荣获优秀组织奖,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中,我县选送的作品分别获7个一等奖,8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在省20届少儿音乐舞蹈大赛中,我县荣获一等奖4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在全省第二届老年大学艺术节,我县出演的舞蹈《淮河情韵》获省一等奖。在市舞蹈大赛中我县荣获4个一等奖,2个优秀表演奖,名列全市第一。
教育事业,2007年末全县有普通中学87所,当年招生30865人,在校学生91343人,毕业生30069人,小学435所,在校学生102465人,普通中专1所,在校学生917人,职业高中4所,在校学生8414人,幼儿园56所,在校幼儿12701人,特教1所,在校生160人,另有成人中小学32所,在校生21420人,职业技术培训32所,在校生2142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4%,初中学龄入学率99.8%,小学和初中毕业普及率分别为99.73%和97.41%。
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2007年共有18882名学生享受“两免一补”补助资金4847万元。
对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顺利实施。2007年我县共投入资金1425.3万元,共建设项目学校452所,对全县64所初中配建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功能报告厅和卫星接收,播放设施:317所完全小学配建了卫星接收,教学播放设备:71个村级教学点配建了光盘播放设备。
危房改造工程快速推进。2007年D级危房改造民生工程专项资金831万元已全部到位,共立项62个,建设面积23430M2,改造D级危房14354 M2,年底已基本竣工。
2007年末我县有各级各类示范学校45所,其中重点职高1所,省级示范高中2所,市级示范高中6所,市级示范初中2所,省级农村示范小学1所,市级示范小学2所,县级示范小学30所。
广电业保持全市外宣工作领先位次。年末有广播电台、中波台、有线电视台、微波中继站各1个,电视差转台4个,调频发射台26个,卫星电视接收站114个,乡镇广播站32个,通播率为100%,通广播村680个,通播率为100%,广播覆盖人口为93%,电视覆盖人口为95%。
2007年县广播电视开辟了“心系农业、情系农民、提速发展、共建和谐”及“优秀企业家创业功臣”等专栏取得良好宣传效果。电台在市以上报刊电台发稿42条,省电台发稿95条,在市电台发稿403条,保持了全市领先位次。
广播建设取得新成就。县广电中心大楼5月份已开始破土动工,占地4876平方米,建筑面积5286平方米,大楼10层42米,年底七层已封顶。“村村通”工程年底新增联网行政村87个,新增用户8000多户,全县联网行政村已达327个,用户4万多户,广电转星调整工作顺利通过验收。
九 科技、体育、医疗卫生
科技工作,紧紧围绕“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取得新突破。2007年获省级成果3项,其中:选矿新工艺及自动化控制技术;县级广电“村村通”工程三级网频共用控制技术;氯甲醚化工产品及工艺创新技术研究,并按照科技项目选题申报指南要求,我县2007年申报省市科技专项计划15项,申报科技部星火项目4项。全县有农业科技服务单位32个,有各类科技人员16309人,其中农业技术人员470人。
体育事业捷报频传。2007年我县参加省常规赛,柔道、跆拳道、拳击3个项目共获4枚金牌、4枚银牌、5枚铜牌,其中柔道获省常规赛男子团体第一名,女子团体第三,在市举行的第七届老年人运动会,我县有5大项、8小项获奖,累计夺取奖牌12枚,较上届均有增加。
2007年投资200万元建设“雪炭工程”综合健身馆项目已建成使用,青年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即将落成。
卫生事业在改制中扎实推进。年末全县有各类医疗机构41所。其中:县医院3所,中心卫生院6所,乡镇卫生院26所,疾控中心、保健所、卫监所等6所,有执业医师486人,同比增加30人,有实用病床1950张,同比增加623张,每万人拥有病床12.17张。另有村卫生室679所,其中村办209所,私人办311所,联合办22所,其他137所,共有乡村医生2043人,全县城乡共有卫生技术人员4287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68人。
新农村合作医疗和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工作顺利实施。2007年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全县共有113万人人自愿参合,参合率达82.16%。2007年申报了13个卫生院国债建设和1个卫生院水利补助建设项目,总投资900万元,建设面积1万平方米,已确定9个卫生院为第一期工程。
农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整体推进,按照“六统一”要求,全县已建成一体化管理卫生室120个。
十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7年末全县总人口1602132人,比上年增加29333人,同比增长1.86%,比上年下降0.03个百分点:人口出生20027人,出生率10.86‰,同比下降0.2个千分点,死亡人口7782人,死亡率为4.84‰,同比下降0.0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01‰,同比下降0.16个千分点。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为89.7%。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4825元,同比增长28.2%,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8135元,同比增长30.4%。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100元,同比增长21.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56元,同比增长21.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9.1%。
社保改革稳步推进,再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年末我县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已达12.2万人次,征徼基金9350万元、发放养老金5009万元、支付医疗保险金3328万元、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282万元、对945位遗属补助228万元、对2300名失业人员发放救济款494万元、创业园区一期工程和再就业一条街已经建成。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961个,1905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2007年底已有4853名企业退休人员进入社区管理,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为98.7%,进入社区率为86%。
稳妥实施民生工程:1、大力推进农村低保对全县农村人均收入低于720元的农户,实施最低生活保障,2007年全县有16433户、39969人享受到农村低保共发放低保资金1519.2万元。2、实施城乡医疗救助,2007年以来共救助艾滋病、癌症、尿毒症、白血病等重病人31716人,救助资金达150万元。3、全力搞好农村五保供养,2007年全县农村五保对象达15492人,每人发放供养费1260元,新建五保老人之家52处。
扶贫工作任重道远,脱贫返贫交替出现。2006年我县有贫困人口7.13万人,通过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共脱贫2万人,但由我县沿淮、沿湖等低洼地区因遭洪涝害有4万余人因灾返贫,年末全县贫困人口上升到92558人,其中:人均纯收入75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33789人,750元—1000元低收入贫困人口58799人,全县扶贫开发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2007年我县实施了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重点村28个,首批到位财政资金890万元,共安排114个项目,省扶贫办对项目业已批复。
十一 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
2007年我县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受灾27个乡366村、2659个村民组,19.2万户,65.1万人,损坏房屋4592间,其中全倒的1602户,3031间,农作物受灾4708公顷,其中绝收的1288公顷;直接经济损失7.26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5.4亿元。灾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多次组织工作组深入灾区查灾核灾,先后下拨救灾款400万元,救灾帐篷200顶,大米160吨以及棉被衣着食品等,灾后投入资金948万元为灾区建房民建房1602户,3031间,年底前受灾倒房户已全部搬进新房。
2007年全市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55起,死亡53人,伤213人,经济损失380万元,其中: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生产事故6起,死亡8人,伤3人,经济损失160万元,道路交通事故149起,死亡45人,伤210人,经济损失220万元。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7年多次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专项行动,已完成并投入使用的有:奔盛化工公司清洁生产及水污染治理项目;县一院污水处理工程项目;新中天水泥集团冷却水循环利用项目等水污染治理工程。为我县减排工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COD、SO总量控制指标同比下降15%、30%。
2007年计划投资5800万元,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城市污水处理厂当年已到位资金2500元。2007年9月份已破土动工,预计2008年可投入使用。
站内搜索
流动人口
加强流动人口居住证的办理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指南
便民服务
火车 航班 客运 地图
医疗 学历 考试 招聘
就业 翻译 体彩 日历
急用电话
火警:119 匪警:110
急救:120 交通事故:122
天气预报:12121 电话查询:114
服务热线
城区供水:6021624
市话维修:6029066
有线电视维修:6021062
供电热线:95598
投诉举报
环保:12369 物价:12358
质监:12365 消费:12315
人力资源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
走进霍邱
      霍邱概况 霍邱县地处安徽省西北部,大别山北麓,淮河中游南岸,东邻六安、寿县,西与河南省固始县毗邻,南与金寨接壤,北与颍上、阜南隔淮河相望。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属低岗丘陵地区,北部为平地湖泊河流,是淮河中游的重...详细>>

Copyright 2010 www.hqzyqdz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8024934号-1
中国共产党霍邱县驻乐清市流动人口党委
地址:乐清市翁垟街道柳翁路东方村办公楼四楼 办公电话:0577-62816010 [网站管理]
皖公网安备:34152202000201